政府工作报告点题 "AI " 时代!核电如何做

3月5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
关于今年政府工作任务,政府工作报告提及,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还提出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深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
核电作为清洁能源与高端制造业的交叉领域,正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安全性与经济性的双重突破。
“核电为什么要用人工智能?
中国核电党委书记、董事长卢铁忠作为环境资源界别全国政协委员在参加此次全国两会时表示,人工智能与核能有“共赢”的前景,“人工智能与核能领域的合作刚刚起步。我们核能企业,能够给算力提供强大的绿色低碳清洁能源支撑,同时,AI技术也能够促进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核能+算力,我觉得大有可为。”一方面是提升我们核电的安全性,另一方面进一步提升核电经济性。”。
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核电积极探索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在数字孪生、智慧电厂、智能运维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漳州能源、辽宁核电正在大力推进智慧工地建设,三门核电通过其超过40个数字化场景应用,获评全球核电行业首个“灯塔工厂”称号,得益于核电数智化建设,使其机组能力因子提高了1.5%,大修工期缩短46%。
AR智慧工业平台方案在宁德核电站全面应用,通过AR技术布局人机交互、远程专家支持、虚拟培训、智能辅助检修、风险提醒等场景,实现了显著的成本和效率提升,综合人力成本降低50%、工作时长降低35%、验收效率提升50%,助力宁德核电站成为全球首座AR智能核电站。
核电领域应用的机器人具有高耐辐照能力,高安全性,适应核电特殊环境的特点。目前在核电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燃料组件等关键设备的运维保障方面采用了大量中国核电自主研发的特种机器人产品,能够有效替代人员进入放射性环境实施具体工作,提高了本质安全和生产效率。如用于强辐照环境下的反应堆换料机器人,用于水下设备检测和预维的水下爬行机器人,用于设备维护的无损检测机器人,以及用于日常巡检工作的轮式巡检机器人,都已在核电现场成熟应用。
人工智能正在以超过以往任何时期的速度,在核电工程建设、经营管理、生产运营等各个领域赋能安全性、经济性的提升。当清洁核能遇上智能革命,这场双向奔赴的产业变革,正在书写新质生产力的崭新篇章。核电企业牢牢抓住“核能+人工智能”双向赋能机遇,将数字化、智能化、无人化深度融入核电安全稳定运行与价值创造中,为推动核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